1、【题目】考察下列词语的读音,根据语流音变的类型将其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①分[f?n]+配[p‘ei]→分配[f?mp‘ei]
②喇[lA]+叭[pA]→喇叭[1Ab?]
③豆[t?u]+腐[fu]→豆腐[t?uf]
④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mar]
⑤look[luk](看)+ed[d](动词过去时)→looked[lukt]
⑥in[in](在……上)+bed[bed](床)→inbed[imbed]
A.同化:_________
B.异化:_________
C.弱化:_________
D.脱落:_________
答案:
A.同化 ①⑤⑥
B.异化 ④
C.弱化 ②
D.脱落 ③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语法形式
答案:
(1)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2)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3)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结合实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及其对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可变性的影响。
答案:
(1)语言符号的语言形式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其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汉语的“书”叫shū,英语的“书”叫book,这没有什么理据可讲。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复合符号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人为地根据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因此原则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凳”为什么叫“凳”,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因为这是一个单纯的初始语言符号;可是“长凳”为什么叫“长凳”就不完全是任意的。
(2)任意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语言符号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是无法随意改变的。社会的约定俗成决定语言符号对使用者而言必然具有强制性。如果个人能够任意改变语言,互相就听不懂了,语言也就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例如,汉语“人”“车”“我”等基本词的音义结合,社会约定俗成之后,是不能朝令夕改,由个人随意变更的。
(3)任意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音与义之间是能够变化的。例如汉语的“脸”原指两颊的上部,后来指整个面部,人的脸没有变,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却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任意性,这样的变化就不会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元辅音分析法
答案:
(1)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2)音节结构可氛围V、C-V、V-C、C-V-C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节分别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举例说明同音词和同形词的关系。
答案:
(1)语音相同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词叫作同音词,词形相同的词叫做同形词。(2)同音同形,既是同音词,也是同形词。例如普通话“(一朵)花”和“花(钱)”。(3)音同形不同,只是同音词,不是同形词。例如英语的“right(正确)”和“write(写)”。(4)形同音不同,只是同形词,不是同音词。例如普通话的“好hǎo”和“好hào”。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