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哪几种识别方法?
答案:
形容词用如动词的识别方法有如下几种:名词前边的形容词,如果不是修饰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辅助性代词“所”后的形容词用如动词;代词“之”、“我”等后面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助动词后边的形容词用如动词。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则资皮,冬则资,(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3)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4)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越语》)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译文:
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n
译文:
3.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文:
4.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文:
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文:
答案:
1. 译文:有能帮助我出谋划策让吴军撤退的人,我跟她共同主持越国的政事。
2. 译文:天旱时就准备舟船,下大雨时就准备马车,以便等待缺乏的时候。
3. 译文:即使没有各方面的忧患,但谋臣和勇猛的武士,不可不豢养和挑选啊。
4. 译文:现在您已经栖身于会稽山上,这样以后才找谋臣,恐怕晚了吧?
5. 译文:假如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话,有什么晚呢?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能够敌大,寡固不能够敌众,弱固不能够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一、解释下列各句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1.朝秦楚,莅中国
莅:
2.殆有甚焉
殆:
3.欲辟土地
辟:
二、指出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1.朝秦楚,莅中国
朝:
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服:
三、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异体字或古字,指出其相应的本字、正体字和今字:
1.轻不足于体与
2.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4.盖亦反其本矣
5.皆欲赴于王
四、把下面几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译文: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译文: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文:
4.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译文:
5.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译文:
答案:
一、答案如下:
1、莅:拥有
2、殆:恐怕
3、辟:开辟
二、答案如下:
1、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朝见
2、服:动词使动用法,使……归服
三、答案如下:
1、异体字,正体为“暖”
2、采,古字,今字为“彩”
3、辟,古字,今字为“?”
4、反,古字,今字为“返”
5、异体字,正体为“诉”
四、答案如下:
1、译文:我怎么能对这样做感到痛快呢,我是要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啊。
2、译文:是想要开辟您的国土,使秦楚等国都来朝贡,拥有整个天下,同时安抚四周的外族。
3、译文:用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仿佛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4、译文:凭借九分之一的土地想要让九分之八的人归服您,这跟弱小的邹国跟强大的楚国为敌有什么不同?
5、译文:现在您发布政令施行仁德,让天下所有的仁者都想到您的朝中做官。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指出下列各组汉字哪些是严格意义的异体字(用△标出),并说明判断其它几组不是异体字的理由及严格意义异体字必须具备的条件。
修—杯——野??—率??—烟
雕—??帷?巍?[ 村—御—驭 ]
答案:
修—杯△—△△—野△??—率??△—烟△
雕—??帷鳌?饔巍? [ 村△—△御—驭 ]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具有什么关系的一对或一组字才是古今字?
答案:
一对或一组字之间具有以下几种关系时,它们之间是古今字:一是从造字时间上来看,二者要有早有晚;二是从意义范围上来看,二者要有大有小;三是从意义上来看,二者要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如“反”和“返”,“反”造得早,意义范围大:“返”造得晚,意义范围小。同时二者在“回来”这个意义上相同,因此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